作者:原创

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透过残存的一页纸,一卷书,我们可以探寻过往的时光,窥见千年前的画面。国家图书馆通过科技创新让古籍得以更好底复原、保存与共享,并通过数字化方式以更为鲜活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将出席2023 TECT数动文旅论坛,并将在论坛上就古籍修复与活化的话题进行主题演讲,在论坛开始之前,我们专程采访了陈馆长。
修复与数字化
修复古籍是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多个专业的知识。陈馆长介绍说,十几年来,一批硕士毕业的各专业技术人才加入到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中,他们通过师徒传帮带模式掌握了修复技能之后,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用科技的手段去辅助改善修复过程。科技赋能古籍修复,古籍高清摄影、古籍修复用纸自行抄造、古籍修复浸染、纸张脱酸保护等领域多项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一批自主研发专利技术的转化利用。科技手段的辅助,让古籍修复过程更科学、更规范,也更有效率。
陈馆长说,在古籍修复过程中,纸张也需要接近原书,以前只能去寻找尽量接近的纸张来解决。现在,技术人员用现代设备分析残片以及相近其他文献,通过从文献记载中查找方法,甚至采用自己种草造纸的方式,做出来了很相似的纸张。因为有了专业人才,有了新的技术,科技手段在古籍修复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古籍修复之后,就是数字化的过程。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全国多家收藏单位建设的“中华古籍资源库”,能够统一检索国图藏珍贵古籍并与外界共建古籍资源,总数超过10万部件。据陈馆长介绍,海外藏《永乐大典》、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古籍善本、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汉籍、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写本等一批流散海外的珍贵古籍也都通过数字化形式得以回归。开展古籍数字化服务,不仅能从根本上把将古籍留存,还能彻底打破古籍阅览的时空限制,让读者平等便捷地获取古籍资源。
溯源与活化
古籍修复之后仅仅是文物,通过深入挖掘、溯源,利用新技术整合海量古籍的知识体系,就可以追溯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再通过出版、数字化、展览、影视、文创甚至游戏进入生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具有重大意义。国家图书馆在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古籍活化、再生性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修复完成的古籍高清拍照传送到网上保存,文字和纸张的纤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这对于研究古籍,辅助鉴定书的年代、地区等都有一定的作用。陈馆长指出,不仅古籍上的文字内容能够延续,古籍本身作为文化载体也得以延续。通过纸张,去看造纸技术的发展,材料出自哪里,字体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特征等。放到历史大背景下,还可以了解古籍是怎么传播的。
把古籍里记载的东西用
科技的发展,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无限可能。2023年5月19日,TECT2023数动文旅论坛将在广州国际旅游展上举办,延续 “科技强赋能,文旅新赛道”的核心话题,再次以科技视角跨界聚焦文旅行业数字化,与来自文旅界、科技界及学者界资深专家共同探讨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实现文旅高质量发展。同时,在论坛上还将发布由博达媒体(中国)、益普索中国消费科技研究院、汉诺威米兰展览公司共同撰写的《TECT2023数动文旅主题报告》,通过解读政策背景、分析行业现状、调研实际案例,探讨文旅产业数字化升级的趋势与方向。让我们期待TECT2023数动文旅论坛,抓住数字文旅融合创新的新机遇。